
粤东城际铁路潮州段“三电”及管线迁改工程是确保粤东城际铁路顺利建设、安全运营的前置关卡。自2023年5月启动以来荣利通,潮州市政府项目建设中心始终以“最大限度减少扰民、最大力度控制成本”为原则稳步推进,为铁路主体施工扫清障碍。

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邱星介绍,“三电”及管线迁改工程覆盖潮州境内约30公里范围,涉及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多种设施的迁改及防护。工程启动前,原有“三电”设施是铁路建设的“绊脚石”:部分管线占压铁路桥墩及车站红线,导致主体开挖施工无法推进;高压电力线路导线高度不满足铁路架梁安全距离要求;燃气管道与铁路交越处缺乏必要的物理防护及电磁防护,既影响施工进度,又埋下安全隐患,迁改势在必行。
迁改之路并不容易,“协调难、技术高、环境杂”三大难题是摆在建设团队面前的“硬骨头”。粤东城际铁路潮州段“三电”及管线迁改工程(潮机线)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郭辉烁介绍,迁改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沿线涉及26个行政村、44家产权单位,还需与交警、公路、绿化、市政、规划等多个部门对接荣利通,方案既要通过各部门审批,又要考虑百姓生活诉求,稳定难度大;技术层面,500kV韩汕甲乙线迁改需跨越梅汕高铁、厦深高铁、潮汕环线高速等多条交通干线,且必须在每年仅一两次的广东电网停电窗口,同步配合广铁集团涉铁施工窗口才能开展作业,时间紧、要求高;施工环境上,城区既有管线错综复杂,迁改路由需穿越高压燃气、长途干缆、北关引韩灌渠等重要设施,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民生服务中断,施工难度远超预期。
面对多重挑战,建设团队始终将“减少群众影响”放在首位,以技术创新破解民生难题。在浮洋西10kV线路迁改中,团队创新采用“转供电+带电作业”组合方式,在确保居民日常用电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同步推进施工,将原计划3天的停电时间压缩至1天;在潮汕路与如意路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团队摒弃传统开挖施工方式,采用非开挖定向钻技术穿越主干道及重要管线,既避免“开膛破路”对路面的破坏,又保障道路通行顺畅,最大程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成本控制上,建设团队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在设计阶段,建设团队坚持“先评审后实施”的工作方案,先后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和产权单位召开设计方案评审会、施工图审查会,并聘请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对工程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论证,最终选取最优设计方案。
以110kV潮浮线迁改为例,该线路是架空线路,影响粤东城际潮机线69号墩施工。最初迁改方案是按照一端进站原则,在15号塔至浮岗变电站间改为电缆,迁改路由为5.03公里,投资估算1亿元。后来项目中心组织潮安区工作专班、市供电局、中铁设计、中咨管理等单位和工程技术专家多次踏勘论证,最终优化方案为采用架空线中间改为电缆,两端不进站的迁改方式,迁改路由优化为400米,投资估算1100万元,单这一项就节约资金8900万元。
除了单个项目的方案优化,建设团队还从全流程、多维度推进成本管控:前期联合权属单位实地勘测,避免漏项;过程中引入全过程造价咨询,对变更方案进行“成本—效益”比选;同时整合通信运营商共建管道,减少重复开挖;针对高压电力线路,通过优化路径减少迁改长度。据统计,通过一系列管控措施,整个“三电”迁改工程累计节省投资约4亿元,成本降幅高达35%,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工程质量双提升。
“目前,‘三电’迁改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75%的工作量,所有已迁改的电力、通信、给排水等设施运行平稳,未发生大规模停水、断电或断网事件。”郭辉烁表示,接下来将根据铁路建设进度,有序推进车站出入口等部位的“三电”迁改工作。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婕)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